中国国产新冠口服药最新进展:院士谈国产新冠口服药有望今冬面世
新冠疫情持续,变异株Omicron致死率下降但传染性极强。医疗资源挤兑或将成为一大担忧,新冠口服药给药简便,能够一定程度降低医院负荷。国产新冠口服药需求可观,不确定性主要来自于药物本身质量是否可靠。
瑞德西韦及VV116工作原理:瘫痪病毒复制机制,阻碍病毒繁殖。
瑞德西韦临床数据证实其有效性。瑞德西韦在针对非住院和住院新冠患者的实验中均展现了其有效性。在住院患者的研究中,瑞德西韦能够缩短患者中位康复时间约5天,同时15天死亡率明显降低。在非住院患者的研究中,瑞德西韦能够降低非住院患者87%发展为重症或全因死亡的风险。
VV116改善瑞德西韦劣势,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降低肝靶向性及肝毒性。VV116通过氘代、酰化等设计,获得了新的母体核苷结构和药物分子结构。新的分子结构展现了和瑞德西韦不同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规避了瑞德西韦注射繁琐、肝毒性等弊端。从而成为可口服,且无明显肝毒性的新冠口服药。
VV116临床数据理想。根据VV116临床I期结果,VV116展现出理想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及安全性。药物达峰时间短,无需利托那韦增强其体内循环留存时间,饮食几乎不对药效产生影响,未出现三级或以上不良反应,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后续临床结果值得期待。
新冠口服药市场空间可观,国产药物市场需求确定。由于新冠疫情持续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便携的口服药物将是未来抗击疫情的关键。本报告针对新冠口服药市场规模的部分影响要素进行解析,相关信息也可参阅报告《国内外新冠小分子药物进展跟踪报告:国外商业化陆续开展,国内研发进度加快》、《API行业复苏期,新冠特效药产业链带来新机遇》、《新冠常态化下,防控的发展与关键》。当下,主要的不确定性来自于药物本身是否能够成功,因此本片报告尝试探究药物背后的科学,以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以辅助判断。
建议关注
重点关注君实生物新冠口服药VV116,为目前进展最快的国产新冠口服药之一,同时在临床前研究、临床I期、III期研究中表现优异。另外,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和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也同属国产新冠口服药第一梯队。
实验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研发进展不及预期、销售不及预期、监管政策风险。
前言
新冠口服药供需空间可观,药物质量决定最终结果
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抗争仍在继续,但疫情特点已有转变。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和进化,新变异株Omicron致死率下降,但传染性大大增强。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下的人群的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同时,由于Omicron具有极强的传染力,可能出现的医疗资源挤兑成为最令人担忧的问题。在这样的疫情背景下,抗新冠病毒小分子口服药的优势得以凸显。口服药给药简便,相较于注射等给药方式,占用的医院资源大大减少,对避免医疗资源挤兑有重要作用。
新冠口服药需求可观,且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目前世界范围内已获得广泛批准的仅有2款药物,分别为辉瑞的Paxlovid和默克的Molnupiravir。而依靠2款产品供给全球压力较大,新冠口服药这一赛道目前仍有乐观的空间预期。
中国人口基数庞大,自主可控并且安全有效的国产新冠口服药需求确定性强。已有不少厂商在这一赛道展开了竞速。目前进展最快的分别为君实生物的VV116,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开拓药业的普克鲁胺。
新冠口服药整体市场容量可观,最终能否给研发厂商带来实际业绩的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药品本身的质量以及监管的评估。因此,我们谨慎地在本篇报告后半段,从技术角度详细分析了君实生物VV116的作用原理和已有的实验数据,尝试从科学的角度探索VV116可能的未来走向。
新冠传染性增强,口服药需求确定且可观
海外Omicron流行峰短期造成大量医疗资源需求
若能拥有自主可控的新冠特效药对于整体防控意义非凡。新冠疫情已爆发两年有余,病毒经历了数轮迭代变异,主流毒株已从高毒性、相对较低传染性的原始株型进化为低毒性、但传染性极强的Omicron。根据病毒进化理论,病毒长期的进化方向是毒性降低,传染性增强,以保证宿主能够传染更多的个体。而这一趋势已从新冠中体现出来。根据国外已经历过Omicron疫情袭击的国家的情况,高传染性这一特点将导致短期内出现大量感染者,虽然重症率和致死率有所下滑,但庞大的患者基数导致新冠中重症、住院、死亡的绝对病例数会在短期出现爆发,而后实现群体免疫,感染数、重症病例数、住院病例数、死亡病例数等也随之明显下降。
这一轮流行峰将对社会各组成部分造成冲击和考验。不仅仅是死亡案例,这一轮流行峰将会使医疗系统在短期内承受巨大压力。以美国为例,2022年一季度,美国经历了Omicron的冲击,在此期间,7日滚动平均新冠感染数量峰值达到约2426人/百万人,单日因新冠住院人数峰值达到约464.2人/百万人,单日因新冠在ICU人数峰值约79.49人/百万人,7日滚动平均单日因新冠死亡数量约7.8人/百万人。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20年,中国ICU床位数约5张/十万人,较为紧张,主要症结在于医生数量不足,而培养医生需要长期的投入,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降低发展为中重度病情的患者数量非常关键,能够缓解ICU的压力。新冠口服特效药的出现同时还能够缓解门诊和住院部的压力,保障医疗机构持续运转。若医疗系统出现击穿或崩溃,原本易于治愈的患者得不到相应的医疗资源,将会导致重症数量和死亡数量迅速提升。
模型模拟显示特效药能够显著缓解Omicron袭击导致的短期医疗资源枯竭
Nature Medicine于2022年5月10日以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的形式刊登了余宏杰教授团队的一篇研究论文(注意:该论文尚未正式发表,后续可能会有变动,但已得到Nature杂志接受)。该研究通过SLIR模型(susceptible-latent-infectious-removed-susceptible model)对Omicron在不同情境下袭击中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模拟。
研究设定了基础情景(baseline),模拟前提条件如下:
基础场景下的模拟结果显示,在没有抗病毒药物或非药物干预(Non-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NPI,包括行政手段等)的条件下,6个月的时间内,中国将出现1.12亿有症状患者,510万入院案例,270万ICU案例,以及160万死亡案例。在无控制措施的情况下,第2个月至第5个月(原文以3月1日作为起始点,流行峰出现在5月至7月)将出现明显的流行峰,流行峰对于医疗系统的承压能力将是一个重大考验,因为在此期间将在短时间内密集出现大量的医疗需求,造成暂时性的资源耗竭。而当医疗系统遭到击穿后,又将出现更多的重症甚至死亡案例,因为部分原本易于治疗的患者得不到相应的救助,而导致本可避免的病情进展。根据研究,在流行高峰期,Omicron将在全国造成约157万呼吸道疾病的住院床位需求,对比之下,中国现有的呼吸道疾病住院床位约310万张,尚能满足需求。但同时将造成严重的ICU床位枯竭,疫情将造成100万的ICU床位需求,15.6倍于现有的床位数(约64000张)。ICU床位的短缺将持续约44天。
研究进一步探索在不同干预措施下,疫情发展的不同可能性。下图分别为不同情景下,住院床位数的占用情况和ICU床位的占用情况。红线为基础情景下的医疗资源占用情况。基础情景定义为:没有抗病毒药物也没有非药物干预(NPI)的情况。
图中红色曲线为基础场景下的模拟线。紫色曲线则代表在基础场景之上,大范围(100%)使用高效(效力设定为89%)的新冠口服药辉瑞Paxlovid的模拟结果。从图象可见,小分子口服药的广泛普及,能够明显降低住院需求或ICU需求,ICU床位需求水平以现有ICU床位几乎可以满足。同时,医疗系统遭击穿的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
由此模拟可以看出,高效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药的普及可以大大减少医疗挤兑的风险。当然这一改善实现的前提有二,一是小分子口服药能够得到广泛的使用,二是小分子口服药确实具有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此项研究还模拟了部分地区的情况,特定地区的医疗资源挤兑和枯竭风险将更为令人担忧,因为部分省市人口密度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医疗资源并没有同等水平的高出。研究选取了上海、山东、陕西作为样本。从图表中可以看到,上海虽然拥有丰富的医疗资源,但人口密度最大且老年人疫苗接种率不高,导致上海承受的医疗挤兑压力最大,且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省份和全国水平。在这一情况下,口服药可在家自行服药,降低中重症的出现,对于医院资源的减压有重要作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liaycn@163.com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the site,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