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看完了王沪宁《政治的人生》,想要去看这本书的起因是下面这条微博。
看完之后,有以下三重感受。
一是感慨当年我所处环境的封闭和匮乏。
1994年的时候,我4岁,已经有了初步的记忆。我印象中那时候父母还在国企工作,闲暇的时间就和邻居打牌,跑得快或者双升。父母对生活都很满意,因为每顿都有鸡蛋或者肉(邻居达不到这个生活水平),但与此同时,远在上海的王沪宁教授,时任复旦国政系主任,已经在预测以后可以在网上点外卖、购物,思考网络时代对政治形态的影响。
二是佩服他当年的刻苦和自律,以及忧国忧民的情怀。
那时候他已经当上国政主任了,仍旧在繁琐的工作之外,每日凌晨坚持读书。书大多数都是泛读,因为速度已经达到了每日一本的程度。不仅会读,还会在日记中记录对这本书的所想所感。这也是我写下今天日记最直接的原因。要知道阅读是文科的第一生产力。去年豆瓣帮我记录下来,全年的阅读量是20本,还是在我觉得自己读书很多的前提下,他一天的生产力抵得过我一个月。
三是收获一些想法上的启迪。
例如那段著名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有的是弱者;有的是强者;有的要别人来设定目标,有的给别人设定目标;有的需要感情来支持生活,有的需要意志来支持生活。我大概在每一对概念中都会选择做后一种人。”
看完之后,顺藤摸瓜的看了当年复旦辩论队的队员。又去了解了当年一辩姜丰的生活。她当年硕士毕业之后去了央视,然后去剑桥读博,与一个英国人结婚,生了一对龙凤胎之后,在50岁离婚,现在开了一家留学咨询公司。
我想,王沪宁和姜丰在复旦的时候大概就已经是“生活的强者”了吧。我不敢梦想成为他们,但是从窥得的一斑他们的生活中,我可以找到值得自己借鉴的经验。
- 1.坚持阅读。按重要性进行精读或者泛读。
- 2.坚持记录。只有记录下来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 3.坚持创作。表达和创作有利于帮助我找回对生活的控制感。有时候不要苛求表达的质量,不要假设会有人读到这些文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liaycn@163.com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the site,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