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8日,一位老村长去世了。吊唁会所在之村的村口停满了百万级别的豪车,这些不是这位村长的显贵亲友,而是在他的带领下腾飞致富的普通村民们。
有人携着全家老少排队五个小时就为看老书记最后一眼。有白发苍苍的老人站在书记遗体前默默流着眼泪久久不愿离去……
这位在任47年的老村长将一个最初面积只有0.98平方公里,人口仅2000多人的贫困农村,建设到如今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多达5万人的“天下第一村”。这位“老村长”就是吴仁宝,而这个村,则是神话般的“华西村”。
以村的名义成立上市集团,旗下拥有八大公司、40多亿固定资产、100多亿年销售额,这是华西村的现状。
华西村早在1988年全村GDP就首次过亿,对于农村来说这在1988年是完全令人难以想象的。即便是三十多年后的现在,随便一个农村都远远无法达到这个目标。而这一切的令人称奇却是早在吴仁宝上任之初就已埋下伏笔。
结合实际 初尝甜头
1961年,吴仁宝上任之初全国上下刚从“三年自然灾害”的阴影中脱离开,正处于温饱都是奢求的状态,人均口粮只有每日半斤。
当时的华西村耕种总面积加起来不过800来亩,还被沟壑土坡等自然地理环境分割成大大小小1300多块,难以整合,难以耕种。
吴仁宝明白,这些仅有的资源如果不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是完全无法让村民们吃上饱饭的,更别提脱贫了。于是吴仁宝当即在心里定下了目标:先让大伙能填饱肚子!
当时因为农业奇迹“大寨村”的带头作用,全国上下都兴起“农业学大寨”的风潮,吴仁宝知道这就是他可以努力的方向。
他带领全村的青壮劳动力开始平整土地,每天天不亮起来干活,干到天黑,第二天天不亮又起来干活。填坑、平土、插秧、割稻,吴仁宝书记都是一把好手,二十四节气这样的农民宝典也烂熟于心。
他常年忙碌在田间地头,不把自己当领导,只觉得这也是他作为村民的一部分责任。
在吴仁宝书记的带头作用下,村民们起早贪黑的实干得到了回报。1964年学大寨风潮起,吴仁宝看到了“新农村”的目标。在淳朴的干劲和政治风潮引领下,吴仁宝带领村民将分散的村落集中,将弯曲的河道拉直,将高低的田地铺平。
在之后的日子里,吴仁宝也没有对眼前的一点小成绩骄傲自满,而是制定了在当时看来更加宏伟的目标。
到了1964年,吴仁宝带领华西村的村民开始迈出了《十五年规划》的第一步。
吴仁宝预计用15年的时间将全村土地进行全面的整合和改造,目的在于要让田地实现结合科学手段成为高产大田。
又是日复一日的田间地头的耕耘,在目标逐步实现的时候吴仁宝这时候停下来开始了思考——就算田地再高产,也就是人人吃饱饭再能卖点余量换点钱,是远远无法致富的。
到了1969年,《十五年规划》进行五年后,在计划稳步上升的过程中吴仁宝深思熟虑得出一个结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农业工业两手抓。
要知道:当时的1969年,“兴无灭资”“斗私批修”可是席卷了全国上下,私自发展工业这种“资本主义作风”的行为在当时被发现了可是要闯大祸的。
但是,吴仁宝深知,凭着华西村的历史条件和现有条件,要实现致富光凭提升田地亩产那是一百年也难以富起来的。为了全村的父老乡亲,他必须冒这个险。
说干就干,就在同年,吴仁宝偷偷的从田地计划中抽调了20个青壮劳动力,开始在村里“偷偷”办起了五金厂。
他们怕外面有人发现,在五金厂建筑工地周围围上了一圈高高的砖墙,又怕叮叮当当的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只在没有外村人来往的时候悄悄动工。
有一次恰逢上面领导下来检查,正在五金厂忙活的村民们慌了,吴仁宝说“现在全部去田间干活”,说着大伙一起赶在领导到来之前又加入了田间地头的干活大军里。
不随大流 乘风而上
时间一转眼来到了1972年,从1964年开始动工的大田现代化改造整合工作,即《十五年计划》提前八年迎来了完工。
经过全村上下7年起早贪黑的努力,1300多块坑洼不平难以耕种的田地变成了400多块能排水、能蓄水、能自动灌溉营养丰富的高产量大田。而五金厂也在偷偷的运转着,用吴仁宝的话说就是“闷声发大财”。
1978年,五金厂在悄摸的运作中被人“点”了,上级了解了情况之后大手一挥,华西村五金厂开始光明正大的挂牌运营。
同年,华西村盘点全村资产,全村共同享有的固定资产100万元,银行存款也有100万元,另外还囤有够全村人吃上三年的屯粮。这之后,200多户社员全部搬进了新盖的瓦房。
初尝到了甜头的吴仁宝知道,当初决定兴农重工的方案对于华西村来说就是一条正确的路,只要胆大心细,带领全村经济腾飞绝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梦。
但就在这时候,中央的一纸指导批文下来了,全国上下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所谓包产到户也是在农业上做功夫,已经看到办厂成功的吴仁宝知道,自己还是要坚持已经摸索出的适合华西村的路,所以跟全国大局势反道而行。
吴仁宝安排了30个人全权负责田地部分,其余人继续办厂。
1978年五金厂光明正大挂牌后,吴仁宝又不顾中央精神的指导,继续带领村民盖起了塑料纺织厂。五金厂每年会给村民分红,纺织厂就是在吴仁宝的劝说下,全村人一人出2000元建立起来了,从这以后,华西村全村进入“村民股份制”,一切收益村民年年分红。
这样的良性循环下,华西村陆续兴办起了冶金厂、铜厂、铝材厂等以金属纺织为主的大大小小40多个厂。1980年,华西村GDP首次破亿元,成为全国第一个“亿元村”。
但是,真正让吴仁宝带领大伙扶摇直上还是在1992年。
吴仁宝有一个习惯,每天都会准时收看新闻和各种报刊,以了解中央的政策,预判局势。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新闻中发表南巡讲话,里面的一句话引起了敏锐的吴仁宝的注意,“改革开放,胆子要放大一些”这句话,让吴仁宝当天思考咀嚼到深夜。
在从前,知道吴仁宝的人都知道这个老书记是谨慎第一,而且绝不允许村里的产业有债务,如果资金不够宁愿先花时间累积。外来的合作商们也是必须付现不允许赊账,但是这一夜,吴仁宝思来想去,终于做了一个决定。
预判局势 乘胜追击
当天凌晨三点,吴仁宝在全村召开紧急会议,在说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后决定从现在开始借贷所有能网罗的资金,囤积建筑原材料。
当时的村民们很不解,一个平时作风那么保守的老书记怎么在这个前路还不明确的时候会做下这样大胆的决定?就不怕一错终身名誉毁吗?要知道华西村的名誉这可是全村乃至全国优秀模范村的名誉啊。自信的吴仁宝拍拍胸脯说,大伙跟着我放心干!
接下来几天,报纸上的一些领导讲话的报道更加坚定了吴仁宝成功的心,他从这些讲话中揣摩出了这个改革开放热潮的前景,另一边的借贷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光他自己就以个人名义向无锡市镇府借贷了1000万元……
短短的一个月后,市场证实他的判断,一个月前收购时还700多元的原材料涨到了2000多元。6000多元的铝锭足足翻了三倍,这一番操作下来,短短的几个月吴仁宝便带领华西村全村净赚1个亿。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华西村也在吴仁宝的带领下抓住了一个又一个超前时机而不断发展着。
吴仁宝书记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增加集体创收的机会,华西村成名后,来村里取经交流的各级领导各单位同志不断增加,吴仁宝又带领村里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山寨”名建筑,实业从这里开始又与旅游完美结合了。
1994年,涵盖旅游业、服务业、金属业的华西集团正式成立。
1999年7月,华西村股票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一个村庄的上市也开创了行政单位上市的先河,这就是在当年各个大小媒体争相报道的“中国农村第一股”。
在吴仁宝的付出和耕耘下,华西村村民从原来的50多元增长到近10万元,全村集体经济从不足6万元增长到500多亿元。
吴仁宝书记并不把这些成绩看作是自己的个人成绩,认为时全村人一起努力的结果,而自己,不过是刚好领了个队。就像他想带领全村人致富一样,他也想更多贫困地区的老百姓都能富起来。
他积极的宣传传授自己的经验,还亲自带队去了黑龙江宁夏,开垦荒地上千亩,兴办了几十家企业,让当地的贫困农民也走上省外华西村的致富道路。
2003年,吴仁宝辞去党委书记的职务。一直到去世之前,他还坚持着每天收听新闻阅读报纸的习惯,他想知道,明天的路会通向何方。
就如他几十年来一个又一个高瞻远瞩一样,他从一些别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去揣摩深意,又从自己谨慎的大脑里提取规划,就这样,铸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有人说,吴仁宝是作秀,全村都住大房子他不住。吴仁宝说,如果能做一辈子那就是真的。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总有一些被称为神人的人。
在战场上、在社会中、在发展历史里,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一种极致的利他主义精神,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仅仅是感同身受了他人的苦难,想要他人不再遭受苦难。为此,他们可以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与所有的热情似火。
然而,世界上是没有神人的,有的只是一个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普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用户上传并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自行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liaycn@163.com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the site,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